作者:仵埂

图片:孙郡、东君之桃、网络

          汤显祖处于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作者观察其行迹和创作,看到人性解放之曙光初现,喷涌欲出,看到了封建社会晚期人性被礼教所捆缚之形状,看到了汤显祖对礼教的尖锐批判,对理想情感的标举张扬,对女性悲惨境遇的同情怜悯,对现实黑暗的无情鞭挞和奋力抗争。


           朱虹先生的《情里梦里汤显祖》,是一部难得的传记佳作。

       一部好传记,最动人心魄处,往往是其深刻揪人的精神历险,能够使一个人的精神历险跌宕起伏、次第展开,直达其灵魂深处,那是写作者的功力。作者须得有力量打入传主的精神深处,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方式,烛照历史的幽暗,将他笔下的人物照亮。由此可知,传记写作,不仅仅在于传主本人事迹之丰赡曲折,更重要的是写作者烛照历史人物的心量和眼界。他能不能用一己之力,廓清历史迷雾,使晚明历史敞亮?能不能以自身之学养气度和情感,化开面前的对象,使之成为作者笔意所照亮的汤显祖?

b404a8323d0736230f4bcdad7897bb97.jpeg

        汤显祖,一代旷世奇才。《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使他成为时代的晨星,显示出他高于时代的卓越识见和通向未来的价值关怀。当我读解朱虹此作时,看到了他对汤显祖深情的注目凝视,他在历史深处与其相会,与之喁喁私语,有会心有不解,有喟叹有痛惜,有质询有对语,有急切的焦虑,有由衷的赞叹。

        朱虹讲出的传主故事,以上帝式的俯察和深入骨髓的内心感受,传递出一个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汤显祖。在叙事者与传主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隐线,潜伏其间。朱虹进入汤显祖,成为汤显祖,感知和理解他的时代,他的人生,他的精神坚守与苦痛遭际,如友人一般与之对话,体察其精神世界里最为坚硬的内核,最为细腻丰饶的情感。

        情感,是朱虹解读汤显祖的一条红线。这如水一般流动不居的人之情,何以能坚硬如铁、深邃如渊,柔韧如丝,流贯他的一生而从不变易?作者从汤显祖的童年少年说起,追溯他的成长史,他在读书的年龄遇到了两位不同凡响的老师,这就是徐良傅和罗汝芳。“他们不仅学问渊博,更有着强烈的知识分子不畏权贵的品格,这种品格对孩子一生影响可谓至关重要。”说徐良傅“尤精于《尚书》……最难能可贵处,就是身上那种追求独立人格之气质”。说汤显祖与同学谢廷谅,“在做人的气节上,都秉承了老师徐良傅耿介拔俗之品格。”“正直刚强,绝不趋炎附势”。①这种品格和处事原则,贯穿汤显祖一生。

        不管是在作品里还是在人生中,汤显祖始终以至情至性为遵从原则,在这个原则里,有着王阳明心学之回响,情之发动处便是良知,是内心的召唤,是面向自我的坚守。当一个人面向自身,以良知为衡量大千世界的最后依据时,即便在皇权威赫之下,他的思想根底里,也自然地带有了批判性,那个昏庸腐烂的朝廷,顿然失去了神圣的光环,即使作为人间的最高存在,却并不令人敬重崇仰,并不显示真理,与人心最深处的良知相忤。从皇权的有限性里,他看到了荒诞和残酷,于是梦境幻境成为他的理想之境,以此来批判龌龊的现实,再现内心的理想。传记作者以自己的体悟,深刻道出了传主的窘迫和精神困境,在坚守良知而致四面楚歌之下,他为自己找的只能是深情、良知与佛陀。

       传记充分再现了汤显祖一生的情感生活,不管是在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上,其眷眷之心,真挚情怀,让人感念难忘。上天仿佛故意为之,屡降苦难,让他的情感备受煎熬,痛泪流尽。人生旅途中,他失去爱妻,失去女儿,失去儿子,个人生活的厄运,接踵而至。他爱朋友,“交友秉承的是‘友朋之义,取诸同心’的交友原则,一旦交好,必是生死情谊。”②好友饶仑去世后,他不仅写诗表达他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无法亲临现场告别,在饶仑灵柩经过姑孰时,赶到江边,焚香跪拜,恸哭不止。

       “此后半年时间里,汤显祖竟不顾别人惊异的目光,穿孝服以表达哀悼之情”③。在一个以孝为宗的社会,孝服只能穿给血缘亲属,汤显祖竟将孝服穿给友朋!这是以情为宗的人才会有的大勇气。其悖反常规,却符合内心情感。离经叛道的行为里,透露出传主坚硬的精神气概。作者善于抓住传主的一些生活细节,串联起他的精神特质,书中既是记叙又是论证式的表达了汤显祖的用情之深。


        比如,说他上京科考,开始住一个叫裱褙胡同的地方,这个地方后来就成为他来京的常居之所,“就连以后去外地做官每次回来,也把西裱褙胡同作为居所,从中可看出他是个长情的人”④。长情,是汤显祖精神气质之特征,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睹物念旧,它突破了狭小的个我私情,关涉他的理想,他与世界的关系,他和整个现实的冲突。朱虹理解了汤显祖的情,写出了在深情支配下的汤显祖,他诚挚耿介的人格,傲岸不羁的力量,从良知里流溢而出的深情,使他不屑于蝇营狗苟,不屑于奴化自己人格,以便获得现实的利益。

       汤显祖的进士科考,曾多次受挫。1577年,他当时已经有了“临川才子”之美誉,万历当朝首辅张居正,打听到他与沈懋学都是出众的才子,让儿子懋修主动写信,说是“砥砺学问,结交会文”,以便结识二位。沈懋学欣然应诺,汤显祖则未予回复,后汤显祖来京城科考时,张居正之弟张居谦登门拜访,代张居正邀汤显祖一见,汤显祖照样没有响应。

        这样一个攀龙附凤的好机遇找上门来,却被打回!汤显祖看得明白,“见面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与会试有关,就是为了自己儿子科考顺利,也就是拿他们做陪考,做绿叶烘托罢了。汤显祖却本能排斥这些暗箱操作的勾当,更不可能去充当暗箱操作的棋子被人利用,加上老师罗汝芳就是因张居正的弹劾被贬下,他怎么可能与这种玩弄权术之人同流合污”?⑤在这一个事关重大的人生选择上,汤显祖从内心的良知里找到勇气以抗之。

       结果可想而知:“张居正二儿子嗣修高中榜眼,即第二名。沈懋学为第一名,而汤显祖却落了榜。”到三年后又一次科考,“张居正又派心腹王篆前去找他……王篆带着张懋修一起来到汤显祖的客栈,试图拉拢汤显祖,如果按照吃一堑长一智的常理,汤显祖应该吸取教训变通一下了,但是汤显祖真是个硬骨头的人……(他)彻底鄙视了这种下作的手段,于是干脆对来人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这话等于给张居正打了脸”。⑥说出这样的话,汤显祖意识到这次会试不会有好结果,干脆弃考回家。


       史说,张居正也算是明代一个有作为的大政治家,但是跟一个后世流芳的文学家相较,构成相映成趣的较量。他们各以自己的性格推断对象,彼此同感诧异!张居正没想到天下还有这么不识趣的硬骨头。他的如意算盘是,汤显祖已经吃了一次亏了,这次该学乖该明白事理了,只要汤识时务,不仅可化解之前矛盾,还可让汤此后紧跟自己,成为得力助手,双赢。要说来张居正也算是爱才的人,能找上门来,那是天大的面子。万没想到这一套对汤显祖不灵。

       汤显祖呢,他也完全没有料到,天下还有这么做人圆滑、做事厚黑的人!上一次自己拒绝同流合污,已经打了这位首辅大人的脸,无论如何不会再有第二次,树有皮人有脸,真还能这样再来一次?还能这样下作?他实在低估了官场里人所修炼出的无良和无德。一个科考后生与一个辅弼大臣的较量,前者令后者黯然失色。传记在这件史实叙述中,细细拈出两者的心理活动,精彩地写出了汤显祖的峥嵘人格和张居正的政客面影。

       作者以情为主线,还择出了汤显祖遂昌为官五年的生活,写了他“重治安整治,重感化教育”,“以情施政”的业绩。汤任县令五年,“未尝拘一妇人”,“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这种施政策略大概只有汤显祖这种一生至情的戏剧家才能做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理想国之梦,不仅让人感慨情的力量真是可以战胜一切。”他“以情施政”的具体表现是,对囚犯“去钳㔉(杀戮),罢桁杨(加在脚上颈上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最为著名的也是最出格的两个举措,“一是除夕遣囚,二是纵囚观灯”。“除夕他亲临监狱,遣囚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正月初四囚犯按时回狱。个个家人陪送,甘心服刑。元宵节他组织囚犯上河桥,在原是官眷上灯之所观花灯,体会‘绕县笙歌’的欢快景象,使囚犯在良辰美景下更增改过之心。”⑦

       这种出格的感化囚犯的人性化举措,也只有汤显祖这样的文人才想得出做得出。这个举措,须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若有闪失,后果不堪。但汤显祖甘冒此风险,他相信真情比峻法更具有力量,更能使罪犯改变。他从内心情深处生发的良知,是他最深厚的精神依托。

      在朱虹的传记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充满现代理念的评价性叙述。这种叙述,既有客观化描述,亦有主观化评价,客观事件置放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烛照出传主的未来性。是的,凡能称得上伟大的人物,大都秉持人类精神中所具有之普遍情愫,这种质素显出其高贵的操守、悲悯的情怀。汤显祖也不例外。这是他伟大的地方,也是他与一个有病的时代必然龃龉冲突的地方,正因为他坚持从情出发,坚信人性之根——良知,所以他更为痛苦。他与达观、李贽、徐渭们一道,与时风对抗,患上了时代病痛,成了园中奇葩,人中异类。

      作者对汤显祖的情,有精到的阐释与不懈的追问,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因为‘不知所起’,所以‘深’,并且深不可测。这“深”中包含了所有——色、欲、爱、恨、悲、喜等等,所有人的复杂情绪,皆因情而起。”因为汤显祖“对理想的至情至纯,这种至情与至纯升华到如宗教开悟般的境界,这种境界所给予他的已不仅仅是实现的力量,更给了他飞翔的能力。” ⑧


       这种飞翔的能力,成就了他的传奇四梦。汤显祖处于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作者观察其行迹和创作,看到人性解放之曙光初现,喷涌欲出,看到了封建社会晚期人性被礼教所捆缚之形状,看到了汤显祖对礼教的尖锐批判,对理想情感的标举张扬,对女性悲惨境遇的同情怜悯,对现实黑暗的无情鞭挞和奋力抗争。

       在这个意义上,汤显祖的人生如同为其戏剧铺就的背景,而其戏剧则携带他的情感思想生生不已,让我们活着的人,至今犹为400年前的他及他笔下的人物,流连忘返,念念难忘。 

注释:

①见朱虹著《情里梦里汤显祖》P26,21世纪出版社集团2017年7月第1版

②所引同上P52;③P80;④P41;⑤p46;⑥p51;⑦P102;⑧P160—161

 央广网20201228  

来源:艺术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