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埂
仵埂,陕西富平人,1956年10月生,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艺术哲学(美学)方向研究生导师。文艺评论家。长期致力于美学、小说、戏剧、散文、电影等方面研究,在《南方文坛》《文艺争鸣》《西北大学学报》《人文杂志》《小说评论》《中国作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论文及评论二百万字。著作有《受难与追寻》、《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魂魄何系》、《影视鉴赏》等。主编有《柳青研究文集》《柳青纪念文集》《中国古典文学赏析教程》《外国文学名著赏析教程》等。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第二届德艺双馨荣誉称号”获得者。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评审专家。
任陕西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其理论作品《论作家的内心生活》,《小说的伦理精神》等,获陕西省文艺评论奖、柳青文学奖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等。《影视鉴赏》一书,获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教材奖。专著《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2014 年1月获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获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
主要理论作品有:
杨争光小说论 《小说评论》1988年第3期
象之表层与深层透视 《交响》 1989年第4期
追寻与受难——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小说评论》1990年第3期
超越与超脱——贾平凹中篇小说述评 《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生活对艺术本体论化的意义 《唐都学刊》1995年第2期
艺术对生活本体论化的希望与问题 《人文杂志》1998年第6期
作家的情感地理 《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
写作的个人化意义 《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3期
私小说与大时代
——从陈染的私小说到博客“极地阳光” 《小说评论》 2007年第4期
没有天光的历史
——从《明朝那些事儿》说起 《小说评论》 2007年第5期
论作家的内心生活 《小说评论》 2007年第6期
情爱隙缝里的深长喟叹 《延河》 2007年第12期
鸟儿为什么不再歌唱爱情
——透视情爱描写的世纪之变 《小说评论》 2008年第2 期
城市与女性写作 《小说评论》 2008年第3期
人物命运与作家的宿命 《小说评论》 2008年第4期
革命缘起与文学诗性的纠结 《小说评论》 2008年第5期
小说的伦理精神 《小说评论》 2008年第6期
乡土传统的两种想像——从贾平凹的《秦腔》到《高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
情爱主题:从五四到新时期的历史嬗变 《当代文坛》 2009年第1期
世纪之变的文化探询——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手记》重解《白鹿原》
《小说评论》 2010年第1期
大地的情怀
——从张炜的《荒原纪事》兼论其创作历程 《中国作家》2011年第8期
文学中的行为艺术 《文学自由谈》 2011年第4期
欲望与想象——对库布里克《紧闭双眼》的解读《延河》2013年第2期
台湾舞蹈家的民族化之路 《光明日报》 2015年3月27日
为了更好的文学而尖锐质疑 《南方文坛》 2015年第2期
古琴:士子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之象征 《交响》 2015年第3期
乡村传统伦理与阶级意识的博弈 《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1期
戏剧创作的四层境界 《当代戏剧》 2019年第5期
小说的边界 《文艺论坛》 2019年第5期
争战杀伐中的历史与人性 《文艺报》 2019-11-29
来源:艺术圈网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