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1)

     傅抱石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早岁于瓷器店学徒,自学篆刻、书画。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留校执教,1933年东渡日本,于帝国美术学校攻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兼习篆刻及中国绘画。1935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8年任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秘书,从事抗日宣传。1940年复回中大任教。1949年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擅山水、人物画兼书法、篆刻及美术史论。壮年于各地写生,足迹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山水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待细把江山图画》分别收藏于人民大会堂及中国美术馆。人物画作品有《九歌图》、《琵琶 行》等。平生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画册多种,著有《石涛上人年谱》、《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美术年表》等。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2)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3)

傅抱石 殿庭对话图 105.2× 60.6cm 纸本设色 20世纪40年代末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4)

傅抱石 虎溪送客 69× 35cm 纸本设色 年份未知

       傅抱石强调创新,主张中国画要“动”要“变”,认为“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几年间,他就地取材,驾轻就熟地演绎这种技法,惯用长锋山马笔,笔头、笔锋、笔根并用,结合山形、山脉的分坡走向,皴擦、勾斫、渲染并施,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使水、墨、彩在快速的用笔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淋漓酣畅。1945年夏天,傅抱石满怀激情地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潇潇暮雨》,正式标志着散锋、扫笔的表现手法和充满磅礴诗意的“成雨山水”样式的确立,完成了其笔墨与图式现代性转化的双向突破。雨中山水,得益于蜀地山川的启发与灵感。他先用淡墨写出山体的大概轮廓,在淡墨的轮廓上用淡赭石渲染上去。然后以中墨调和赭石画出山石的走向及其肌理,待其将干未干时,用浓墨、焦墨以散锋笔法写出,画面中心山峦所用的皴法是融合了荷叶皴法的散锋皴。近景山石则以斧劈皴法式的散锋皴法,远景用乱云乱柴皴法画出山的肌理和质感。最后以墨笔斜刷画面,用不同的浓淡、宽窄和力度刷扫出雨线、雨势,成功表现出本无固定形状的雨水气势,激动人心。大片的墨彩,飞动的线条,气象万千,孕育着无限生机。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5)

傅抱石 晋贤图 137.2×45.4cm 纸本设色 1945年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6)

傅抱石 暮雨僧归图 纸本设色 103.5×59.4cm 1945年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7)

傅抱石 琵琶行 143.2×68.9cm 纸本设色 1940年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8)

傅抱石 千山竞秀 87.9 × 34.5cm 纸本设色 1963年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10)

傅抱石 蜀山图 92×60cm 纸本设色 1944年

       傅抱石不仅将古人诗词入画,而且也创作了不少以著名诗人形象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从他的这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傅抱石蕴藉在内心深处的诗人情操以及对历代爱国志士流露出来的高度敬仰之情。傅抱石自1943年首次创作《湘夫人》起一发不可收拾,直至逝世前夕,一直坚持这一题材的创作。如1944年的《长干行诗意》,1946年的《山鬼》,1950年代的《二湘图》,1954年《国殇》《东皇太乙》,1956年的《苦瓜炼丹台诗意》,1960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峨眉纪游》等,都属傅抱石得心应手的诗意画作品。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11)

傅抱石 湘夫人 104×60.3cm 1943年 故宫博物院藏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12)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13)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14)

“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傅抱石(图15)

引用:中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