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个展“五感的建筑”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行。展览从展陈到内容都从“五感”出发,强调未来的建筑应诉诸人的所有感官,给人的内心带来慰藉。“形式只能刺激视觉,然而更深层次的感官则在视觉之外,这也是我想在展览当中表达的。”隈研吾说道。面对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主张回到自然,“离开迄今为止最适合集中生活的混凝土、铁等材料,回到木头里、回到纸里,回到这些自然材料里。”

           隈研吾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日本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括对自然材料的运用、思考光和轻盈性的新方式,以及起到改善而非支配作用的建筑。他的建筑不同于多数日本当代实践,没有通过简单的姿态融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将传统元素巧妙地置于个性鲜明的建筑中,使其与所在地域仍然保持联系。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证明是流行的,而他的作品也已经走出日本,进入中国与西方。他的代表作品包括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国“长城下的公社/竹屋”、日本三得利美术馆,以及击败伊东丰雄团队的2020东京奥运主场馆“新国立竞技场”设计等。

320.jpeg

隈研吾

867.jpeg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Satoshi Asakawa

       过去,隈研吾曾提出“反造型”“负建筑”等概念,而在此次北京的新展中,他以“五感的建筑”发展了自己的建筑思想。“1990年代我提出反造型是为了突破形式。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对形式感兴趣,但我不喜欢形式主义。现在我想表达体验的重要性,也就是五感其实远比形式重要。形式只能刺激视觉,然而更深层次的感官则在视觉之外,这也是我想在展览当中表达的。”隈研吾在接受《卷宗Wallpaper》采访时说道。

385.jpeg

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高丹拍摄

       展览入口区域的艺术装置《竹涧》重现了隈研吾的内心深处描绘的“原风景”。构成“竹涧”的竹条有一万支以上,均由可再生、可重复组装的构件所连接,展现出隈研吾关于“自然的建筑”的哲学与生态环保的思想。竹的柔韧与重力形成绝妙的平衡,形成竹的曲线,浮于空中。“竹涧”起始于释放想象力的“五感之庭”。在作品《竹曲》中,大量竹条形成幅度与曲率不尽相同的“曲线”,延伸出平缓的螺旋形状。竹的流动描画着摇曳的螺旋,映照出竹林错落的光影,营造出一个像是突然出现在静谧竹林中的茶室空间。

996.jpeg

入口装置《竹涧》

429.jpeg

“茶室”,展览现场

       这里是展览之旅的序章,也映射出隈研吾对于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的思考。“新冠疫情让我注意和觉察到了集中化的危害。”隈研吾说道,“集中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那就是——回归自然。人们走出集中化箱子,回到自然里,这也将是未来时代的主题。而我们要如何回归,我觉得方法有很多。例如离开迄今为止最适合集中生活的混凝土、铁等材料,回到木头里、回到纸里,回到这些自然材料里,这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方式。或者去自然优渥的环境里,在那里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展览中,体现东方智慧的榫卯结构,贯穿于装置作品、模型、材料实验中。与此同时,竹与石也散落在展厅各处。

409.jpeg

入口装置细节图

       在隈研吾看来,孕育自工业化的“盒子建筑”易于建造,但它与外部环境绝缘,在疫情之下往往会变成了“牢笼”般的存在。而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很多大的孔洞、阳台、窗户、庭院等,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外部自然元素,打造了很多通风良好的空间。像这样尽可能地增添建筑中的自然元素,可以使人们即使置身建筑之中,也如在大自然中一样开阔。即使是在疫情之下,住在这样的建筑里也不会有被禁锢于“牢笼”之感。”

380.jpeg

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高丹拍摄

       大多数建筑展以视觉化为中心,比如展示模型、展示图纸,或者播放视频,但这些都还是很偏向视觉层面的。而在隈研吾看来,对建筑的体验来说,单一视觉化的呈现无法满足人类的感官需求,因为视觉上接收的,仅仅是人类感官所感觉的极小一部分。

          因此,展览试图调动人的全部“五感”。比如,人的“五感”之中的嗅觉,策展中,隈研吾为观众选择了其中的气味,希望人们也可以体会这样的气味,并在这种气味环境中,与气味一起感受建筑。每个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气味,漫步其中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本人想到的气味。木材散发的气味,周围的绿草散发的气味,风的气味等。在听觉上,展览在不同模型区以声音为背景,帮助观众运用听觉感受“走进”这些建筑。

          此外,材料感在五感中也很重要。材料所具有的柔度、硬度、粗糙感、光滑感等都是隈研吾所珍惜的元素。隈研吾认为,建筑的材料感,比视触感,会更强烈地触动人心。因此,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建筑材料感的部分,在靠近展品的地方,也能实际体验到触摸材料的感受。

       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隈研吾在每个展区都做了项目的1:1立面局部还原,展示材料的真实质感和节点工艺。比如,隈研吾事务所在北京的前门办公室的铝幕并非焊接,而是由两种铝制构件铰接在一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瓦片由四个金属挂钩悬吊在两层金属网格之间,观众可以想象雨滴青瓦的声音和意境;太宰府天满宫表参道星巴克店的木结构由木材插接拼装而成,每根木条都被打磨得十分光滑;紫砂博物馆外立面的陶板则保留手作的痕迹。而在装置作品《五感的记忆》中,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作品记忆,展示了创作现场的片段,通过这些片段能够一窥隈研吾和他的设计团队的想象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展出了隈研吾的书法作品。他自述从高中开始接触书法,“那时有一位老师教导我具体的方法和书法背后的哲学。对我而言书法不只是爱好,而是一种训练和对于材料关系的理性思考。”隈研吾将书法与他的建筑设计联系在一起,“书法是我的手、纸和墨的共同作用,展示出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我们设计思考的主题。通过练习书法我可以体会这种关系。就像运动员需要体育锻炼一样,这也是我作为建筑师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展出了隈研吾的书法作品。他自述从高中开始接触书法,“那时有一位老师教导我具体的方法和书法背后的哲学。对我而言书法不只是爱好,而是一种训练和对于材料关系的理性思考。”隈研吾将书法与他的建筑设计联系在一起,“书法是我的手、纸和墨的共同作用,展示出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我们设计思考的主题。通过练习书法我可以体会这种关系。就像运动员需要体育锻炼一样,这也是我作为建筑师的训练。”

997.jpeg

为展览创作书法的隈研吾

       隈研吾的设计试图对现代建筑做出回应。“20世纪,随着土木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趋复杂,现代建筑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与自然相对立的工业产品。”他说道,相比之下,“在人工搭建建筑的时代,建筑所使用的木、土、石等材料独具魅力。那时的建筑可能没有那么牢固,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人们感受到了独特的风与光。我希望通过我的设计,唤醒现代建筑中的这些元素。”

(本文根据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提供资料以及“Wallpaper卷宗”与“archdaily”网站相关报道整理)

展览“五感的建筑”将持续至1030日。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