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余年前,诗人白居易为洛阳留下了无数著名的诗篇,让后人去畅想那个辉煌的都市。澎湃新闻获悉,27日,“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展览以白居易的诗句为线索,通过三大版块“神都宫阙”“市朝之城”“伊阙佛龛”还原一个盛唐时期的梦想之城。

扬州、洛阳,一南、一北,两座城市也因大运河地奔流,深深地联结在了一起。为继续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解读好大运河沿岸历史与文化精神,“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阐释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策划推出“运河城市”系列特展。“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即是此系列的首展。

本次展览展品共计230余件(组),其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偃师商城博物馆等。展品均为洛阳地区唐代遗存的考古发掘和征集,其中一级文物丰富,不少还是首次展出。

展览分为三部分:即“神都宫阙”“市朝之城”和“伊阙佛龛”,每部分又由两单元组成。通过对展厅设计的环境铺陈、文物展示和解读,向公众展示这座运河古都曾经呈现出的经济、文化和精神蓬勃图景,传达出运河给城市和民众带来的繁荣、幸福与美好。

从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到运河带来的江南趣味,城市的形神得以勾勒,从唐代的诗茶酒文化到龙门石窟里的大唐图景和造像艺术,世俗和宗教两个维度双峰并峙。展览背后还有一条暗线,对应着女皇武则天、诗人白居易、高僧神会和尚的故事,既囊括了洛阳的城市面貌,又由此呈现出运河国际大都会繁花似锦的社会景象。

“神都宫阙”

530.jpg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营建东都奠定了洛阳城的三百年繁华。

531.jpg

三彩骑马鼓吹俑

随着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功用日益凸显,唐高宗至武周时期洛阳城跃升成为“东都”乃至“神都”。

532.jpg

三彩文官俑 

533.jpg

三彩武官俑

      这一部分围绕唐代洛阳城市营建和城内宫廷生活,重现洛阳宫城规划布局的巍峨与贵族园林的优雅闲适。分为“大唐的东都”与“池苑花如锦”两个单元。

534.jpg

含嘉仓铭文砖

      展出唐洛阳宫遗址出土文物,陶质莲花纹的瓦当、怒目圆睁的脊头瓦、花样繁多的陶地砖、断壁颓垣却犹见凛然生机的宫门石兽残爪等。

535.jpg

铜鱼符

536.jpg

石摩羯首

陶质瓦当.png

陶质瓦当

升仙太子碑拓片.png

升仙太子碑拓片

升仙太子碑拓片将洛阳城的壮阔与唐人贵胄的自信娓娓道来。

“市朝之城”

这一部分展示大运河给洛阳带来的市井繁盛与包容开放,及由此共同编织出的洛阳城独特的城市品格。分为“运河的中心”与“丝路尽繁华”两个单元。

546.png

547.png

展览现场

 市井的繁华、里坊的交错浸润了洛阳人的生命与故事。

548.jpg

三彩骑马男俑

549.png

展出诗人白居易相关珍品,唐三彩、胡人器物以及各类绚丽的生活器具。

550.jpg

 展现洛阳城的人文气息和百姓市井。

515.jpg


“白居易造”石经幢

“白居易造”石经幢是诗人晚年佛教信仰、思想生活的实证。

洛阳出土唐代铜镜.png

洛阳出土唐代铜镜

作为唐代铜镜的重要产地,扬州大量质优工精的铜镜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此次铜镜“回到故乡”愈发光彩夺目。

557.png

三彩骆驼、三彩胡人俑

559.png

三彩骆驼、三彩胡人俑

“伊阙佛龛”

       这一部分依托龙门石窟,讲述洛阳城繁华盛世中,唐人的信仰与华美的造像艺术。分为“心灵的慰藉”与“千龛邻峭壁”两个单元。

       在繁荣富足的洛阳城,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造像雕刻艺术受到善男信女的广泛支持和推崇。

龙朔二年造像碑.jpg

龙朔二年造像碑

563.jpg

564.jpg

      展览重点突出龙门石窟的鼎盛,凸显其作为隋唐雕塑造像艺术宝库的独特价值,展现了龙门石窟这一珍贵世界文化遗产的瑰丽。

铜鎏金长柄手炉.png

铜鎏金长柄手炉

展出的这件铜鎏金长柄手炉是仅有的两件带有唐代纪年的出土标准器之一。

有源于犍陀罗地区的造像,不仅自带香花簇簇、香云弥漫的缥缈气息,更展现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明交融。

菩萨首.jpg

菩萨首

567.jpg

千龛邻峭壁 半跏趺坐菩萨石像

浮雕摩诃迦叶石像等珍品让人置身展厅时便可近距离感受龙门石窟这座隋唐雕塑造像艺术的宝库以及书法艺术的海洋。

现场展出的佛像雕塑.png

现场展出的佛像雕塑

天王首.jpg

天王首

      此展展厅空间设计灵感来自盛唐时期的壁画和文献资料,部分恢复同时期宫殿、居住空间的建筑结构与内部装饰,龙门石窟的几座著名窟龛也在展厅中进行了复原呈现。

104.jpg

展览海报

(本文综合自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博圈)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