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的氛围与中国民艺生活相伴,面对如此丰富的本土民艺造物、得千古风土孕养鲜明的传统作风、凭万众心手裁造的浓郁乡土气息,研究者如何从民俗、风格、功能、机制、工艺、材质等不同的范畴清晰梳理其多方面的文化性?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近期呈现的“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方法展”,从中国民艺是“生活的艺术”的角度,梳理民艺的研究方法,回归中国人生活世界。

1-22020Q43354E7.jpeg

展览现场

      19世纪以来,美育救国论风潮中,美术与生活相结合,鲁迅主张艺术为人生的思想,不要忘了民族民间艺术的借鉴。鲁迅先生与郑振铎合编《十竹斋笺谱》吸取古籍装帧的版权页形式,如何把书籍装帧与艺术生活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庞薰琹从西南后方归来后,开始系统研究中国装饰纹样和西南少数民族装饰艺术,中国装饰纹样如何美化生活;陈之佛以系统图案研究入手,来探索实用艺术与日用之美。同时代的装饰艺术巨匠雷圭元结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内容,开拓我国早期装饰艺术与教育学科的发展。张光宇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民间色彩绘画,艺术的表达民众生活和艺术的来源生活。

1-22020Q4352R01.png

1951年出版的《图案字作法》

      上溯古代,民间艺术与生活结合并没有停止和中断过。《庄子·人间世》:“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花好连着根,美人美在心,浸透在乡土中国“靠天吃饭”的民生里,“百里不同俗”,才有了“入国问俗”的成语。喜庆吉祥,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好,并且将其图绘成形,塑造成物,广泛用于人生仪礼和喜庆节日。山河与人情世务,赋予民艺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于自己的习俗视为自然。

       在民众生活中,造物“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美在民间,常常尽在不言而喻。

1-22020Q43621M8.jpg

泥老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品

装饰生活:传统风物宜子孙

       1916年5月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中说:“装饰者,最普通之美术也。其所取之材…人智进步,则装饰之道渐异其范围。身体之装饰,为未开化时代所尚;都市之装饰,则非文化发达之国,不能注意。由近而远,由私而公,可以观世运矣。”

如何把优秀“传统风物宜子孙”手工艺与生活结合,从装饰生活开始,有来自民间文化,有来自知识精英迫切希望把民间工艺推向精致、体系化。

       从自然崇拜到民众生活,社会无限的现实愿望和理想懂憬是巨大的内在驱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圆”为母题,象征着情感之圆、理念之圆、生命之圆、太阳之圆、宇宙之圆,甚至可以把围绕之物的圆,寓意深远。展开象征性符号系统,阴阳摩荡,回旋往复,天地运行,万物消长,无不在其中。这种愿望和理想早就在民众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生成。年达识礼,待人宽容,并且处处事事追求完善圆满。春节的年画、门神、春联,元宵的灯彩,四月的风筝,五月端午龙舟,七月乞巧刻花瓜,八月十五“中秋节”花好月圆人长寿等,年复一年传承不断创新。传统风物木版年画、剪纸、织绣、印染、雕刻、泥塑、陶瓷等无不希望吉祥如意、和合圆满。

1-22020Q43H1Q2.jpg

汉声杂志民间文化:大过虎年(2010年11月)

      最早开始重视民间美术的是民俗学者。1923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将“征集风俗器物”作为宗旨,广泛征集各地的民俗物品,曾收集各地年画、纸笺等作品。把民间美术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资料,这是我国重视民俗及与其有关的工艺美术品的收集、研究之肇始。

他们从生活展开,围绕农耕时期民众的衣食住行、装饰环境、节日风俗、游艺、仪礼等,道出“百姓日用即道”。

1-22020Q43Q2162.jpg

汉声杂志121期:民间文化:大过年

     《汉声》杂志提供的中华民族日常生活情境,如何过去,如何未来?物品移动、占有、消费片段构成一部生活体验史。人及物品流动表现出多面性动态生活的历史,综合呈现中国民艺生活现实愿望和理想憧憬的艺术。

       民间装饰生活之美与令人神往的意象世界营构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

民艺再造:大地之美大过节

       城市文明需不需要民俗?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周而复始、绵延不断的岁节礼俗,不断地强化家族意识和血缘亲情。

       在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文化语境中,传统的文化生态正经历着不断重塑和建构,民艺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诉求。民众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冬月初一、冬至等节。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禀祝。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最为丰盛。节前十多天,各家即着手准备食品。除夕晚上,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即使在外的人到时也要挤车赶船回家团聚。除夕晚上的菜肴十分丰富,一般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做12道菜,象征一年的12个月,有的还更多。春节过后不久,即是元宵节,此时要吃汤圆。接下来是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馄饨夏至面”等等。贵人伦、重亲情民族有着自己的历法和年节。新的时代需要形成了设计与民艺生活融合的新的文化生态。

1-22020Q4403CQ.jpg

自然造物:新国玩-老虎拼图,2022年

      按中国民俗,虎的通俗意义为御凶辟邪、镇宅护生。老百姓缝制布老虎或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老人通过自己的手,将美好的心愿用“女红”穿戴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学老虎,不是为了图威风、学霸道,而是练出一身好本事。刚学走路,穿上虎头鞋,像老虎一样站得挺,走得稳;戴上虎头帽,要有精神,“虎虎有生气”。《风俗通义》谓:“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 挫锐,噬食鬼魅。”汉代称虎为“神虎”,被视作与 青龙、朱雀、玄武并列的“四灵”之一。

1-22020Q44119553.jpg

陕西虎头帽,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

       以区域的结合民俗的方式,民艺再造并使之重新回归于生活。如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布老虎,因地域文化和人性民风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一般而论,以陕西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的布老虎,多体粗犷劲健,构形新颖奇特,设色浓厚热烈,寓意古奥隐蓄,具有浪漫而神秘的艺术气质;以河南为代表的华北、中原地区及齐鲁一带的布老虎,多结体圆浑厚实,构形简朴洗练,设色单纯沉素,寓意晓畅平近,具有笃实而洒脱的艺术气质。

1-22020Q44203A9.jpg

布老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

1-22020Q44233406.jpg

挂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

        挂虎是镇宅禳灾、纳吉求福和祈子延寿。虎头形体上绘饰的色彩和纹出,意万借助某种符号形式寓寄求生、趋年长青;红色,意四季红火;石榴,利、避害的吉祥观念。海棠,意富贵;蝴蝶,意多福;贯形式结构,作品的每一结构成分钱,意万贯利钱;牡丹,意吉祥高并不指示事物自身的概念,而是表征形隐喻人的愿景。民艺再造就不仅是一种信仰的载体,而是民艺情感的集体记忆和血脉再造。

1-22020Q4431M57.png

“福寿双全”年画,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

民艺日常:民生真善美

       中国农耕社会中具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遵照既定的行为模式进行活动,有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敬神、娱神、祭拜、庙会、通婚等村落活动,构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语汇投影,反映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境。

       中国农耕社会的传统活动模式——民艺手工塑作,与西方艺术中的“雕塑”概念比较,“塑作”主要用于娱玩或摆设。它多取黏土、米面、食糖、纸纤或棉花等软质材料;以抟、捏、堆、贴、剪、吹、浇、拉、粘接和模塑等手段结体构形;并以绘、染、刻、划、点、戳、印、插和缀等手段施加装饰。按造型原材分,塑作玩具有泥塑、面塑、江米人、糖塑:纸塑和棉塑等品种。

1-22020Q4441VV.jpg

汉声杂志116-117期:曹雪芹紮燕风筝图谱、考工志(1998年8-9月)

      同一民族之间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田地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宗族重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宗族共同体日常生活活动图示表明日常生活文化变化轨迹。裱扎舞龙、彩灯、风筝等农闲以外的生活文化变化轨迹,在技艺上代代相传。

      裱扎艺术通常有玩具和灯彩两大系统。裱扎玩具中以风筝最为主要,用纸、布、绸、绢等原材做面料;以编扎、系连。折叠、绷张、糊裱等手段结体构形;其上装饰或画绘、浸染或粘贴、印刷。风筝、风车、拉花、鬃人等裱扎玩具,融形、色、声、动于一体,集绘画性与雕塑性于一身。娱乐玩具以游戏、玩耍为主,如“风于集筝”、“风车”、“爬杆猴”等。益智玩具以发蒙开窍、启发智慧为主,如“益智图”、“七巧具的板”、“九连环”等。审美玩具以欣赏、把玩为主,如“核人”、“手捏戏文”、“泥挂形态虎”、“刻葫芦”、“毛猴”等。

      展品中比翼燕有“比翼双飞"的美好寓意,“双燕比夫妻”。北京沙燕是最典型的硬翅风筝。其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圈扎而成,此即所谓硬翅的一般作法。硬翅风筝骨架的尺寸有固定的整体比例关系,即总长与总宽相等。各组成部分与整体尺寸亦有一定的比例。除“沙燕”外,硬翅风筝还有“米字硬翅”和“多层硬翅”两种骨架形式。

1-22020Q44514393.jpg

自然造物,风筝材料包,2022

     《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鲴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这种做“纸鸢燕”的风俗,在山东胶东地区还能见到,但多与踏青结合,成为春天的象征了。

       手工创造真善美,在民艺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总馆馆长杭间教授在《设计的善意》中提出了“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中分析手工艺与生活日常的关系,并引用“后现代思想家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当代物质生活的泛滥的“救赎”,但需要指出,它的实践层面,除了调和技术之上的“设计”以外,还应有”手工艺“帮助。”民生生活中手工艺的真善美成为古老智慧文明的源泉。

(注: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