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6121012252.gif

       2021年11月28日至2022年2月20日,“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五份入围方案以展览的方式在OCAT研究中心进行了集中呈现。“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作为OCAT研究中心自2018年开始发起的一项持续性年度计划,旨在推动展览策划和学术研究的结合,在鼓励策展人深化展览项目的研究性和理论维度的同时,鼓励美术史研究者和批评家将展览作为拓展学术研究的方式。

        如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所言,“入围展”是该计划动态过程中的一环,其流程不仅限于选拔,更强调并看重“提供一个对原有方案不断调整和深化,将策展概念转化为实际展示的机制。”因此,伴随2021年度“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进行,高度凝练、兼具研究性与视觉性的展览,将与展览选拔和推动展览过程中产生的文本和图录,以及举办的讨论和讲座,共同构成围绕这一项目的知识生产。

1-211206121110b8.jpg

1-21120612111L52.jpg

1-211206121124505.jpg

 展览现场

        基于研究型展览的宗旨与意义,评委组始终将方案的研究性作为评审的最重要标准,最终共选出五份入围方案:“碎镜的流动:界限感知中重写‘现代性’”、“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乐观主义的脆危之域——失败的再定义与再生产”、“围棋,一个当代艺术的研究实验——从吴清源到AlphaGo”、“算法:展览知识生产的魔术师”。五件方案的研讨主题围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媒介与网络、艺术与科技、城市与居所等议题展开,展现出五种不同的切入视角。相较于往年,在方案的完整度、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亦有新的呈现。

展览开幕现场

      策展人金佐宁提交的方案“碎镜的流动:界限感知中重写‘现代性’”基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背景,试图就当代对科技及数字媒体的依赖引起公众的反思,并重探在地方与非地方、非物质(intangible)与非物质(immaterial)和动物性能源与非动物性能源的界限之中,“现代性”该如何重写,通过拷问拥抱“现代”与“进步”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是否在与其地方性和当代生活的脱节中走向不可逆的“遗产化”,以此提示对全球化导向的文化同质化的警惕及其导向的“地方化”之反思。

      展览以均质去中心化的场域装置作为开端,以8位本土艺术家、10件跨越传统和当代概念的艺术作品介绍,展示一场由昆曲锣鼓声音引发的开放式讨论,并透过概念图呈现如何能在界限和地方的理解上,为传统在当代语境寻找可持续的“栖身之所”。

“碎镜的流动:界限感知中重写‘现代性’”展览现场

         薛雨竹、卢俊彦的策展方案“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则选择从对智能技术的反思切入,进入真实与拟象的模糊边界,以寻找大众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因由,通过展览作品中的微妙隐喻,开放式地探讨真实缺席的未来社会新秩序。“为何一切尚未消失?”这一展览标题出自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文章《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在其拟象理论中,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以影像的过度繁荣为标志,人们进入拟象三序列中的第三阶段——仿真。数字技术所产生的拟象构造成新的存在,拟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内爆”,即“超真实”。展览基于拟象理论,通过呈现施政、蔡宇潇、丁世伟、张文心、曾翰五位艺术家的六件作品,指出在虚拟技术繁荣之下,个体和社会呈现出的焦虑与复杂性。

        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标题取自同名小说,作为开篇。展览从对智能的反思开始,对真实与拟象模糊的界限展开讨论。第二部分“我们为何如此着迷?”讨论我们为何如此着迷于虚拟世界:一方面发达的信息系统带来强烈的窥视欲;另一方面,互联网数字技术为现实生活提供虚拟的载体,对肉体死亡的恐惧被虚拟载体的永恒性所消解。第三部分“还需要真实吗?”从真实这个概念本身出发,探讨真实缺席的未来社会新秩序。三个部分在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为观众构建一个虚拟世界云图的同时,也引出更多观看和思维的角度。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展览现场

    “乐观主义的脆危之域——失败的再定义与再生产”由黄羽婷、李利、孙佳翎、徐智博策展。整个展览方案拥有“失败”与“空间”两条相互缠绕的线索,以“景观”“想象”与“行动”作为三种交互层叠的版块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失败”进行再定义,思索“失败”可以如何作为一种生产力作用于空间形态。其中,“景观”关注在生活世界中被忽视和遗弃的城市空间;“想象”通过记录和重现失败的个体或集体经验的诸多线索的作品,展示他们究竟是如何用此类特定的经验构型来向诸种都市空间形态提出疑问或者展开对话的;“行动”则讨论失败如何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对既有的空间形态进行重塑。

1-2112061221262K.jpeg

         共处在自我驱动的“绩效社会”里,人们共享对肯定性的极致渴求以及对乐观主义的隐秘幻想。而一种不经常被公开话语谈及,却不断被个体经历的失败及其复杂性共人们看到上述乐观主义精神中的残酷与脆危性。该展览方案试图呈现上述隐匿的关系空间形态,它被排除在现代城市空间与主体的相互成就之外——每个人并非都是现代城市的功绩主体。通过以展览空间与城市空间为研究的双重空间性方法,以“情动”重新框定失败的眼光。一方面,去描摹和研究失败的空间生产;另一方面,也去反思作为个体或集体的失败者在今天的空间处境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去制造多处可以对“失败”进行再定义与再生产的脆危之域。

“乐观主义的脆危之域——失败的再定义与再生产”展览现场

        杨之彦、陈嘉艺提交的展览方案“围棋,一个当代艺术的研究实验——从吴清源到AlphaGo”。该方案中,策展人将“四艺”之一的围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新媒体的电子游戏与新媒体艺术,和与之对应的“旧媒体”围棋过去经历的文化实践与在当下的艺术可能。

      展览邀请到艺术家、设计师、棋手、音乐人、学者等共同参与,借由“围棋”这一看似相对专业、小众的切入点,研究诸如规则、游戏、学习、传统与现代、场所精神、跨文化交流等更广泛的议题,并通过组织参展艺术家及各领域的学者进行线上工作坊,围绕游戏展的历史、围棋与当代文化、人工智能影响下传统围棋价值的重置,以及作为技艺、竞技与游戏的围棋所特有的美学与情绪体验等诸多议题展开讨论,以此形成一场跨领域的研究实验,探寻在当代语境下,作为“旧媒体”、后卫文化的围棋如何超越其本身作为游戏的属性和它在文化实践及艺术创作交融的过程中产生更多元的可能。

“围棋,一个当代艺术的研究实验——从吴清源到AlphaGo”展览现场

       在策展方案“算法:展览知识生产的魔术师”中,策展人张天钢希望通过该方案探索如何借由算法将展览视作一种独特的知识生产形式。展览分为三个板块:“算法策展实验室”“算法展示实验室”和“未来算法展览实验室”。“算法策展实验室”和“算法展示实验室”邀请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研究者等参展,展出他们的作品、文献或研究成果,梳理和呈现全球范围内算法策展和算法展示展陈的实践和研究,并应用multi-armed bandit算法和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展览的算法展示展陈。第三板块“未来算法展览实验室”则是一个实际的实验平台——以去人类中心化的方式生成100年后(即2121年)的展览的主题关键词或展览题目。

       展览旨在将展览的话语权全部或者部分交给算法,发掘算法本身的创造性,重新组织分配策展、展示展陈、参展者、观众以及非人类客观世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策展范式和展示展陈范式,探索展览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以算法作为工具探索未来展览的可能性。

      “算法:展览知识生产的魔术师”展览现场

      五组策展人都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的暗涌,或反思或大胆提出实验性方案,并都显现出了对自身研究议题的深刻思考。在进入入围展的准备阶段后,五组策展人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深化,在接下来三个月的展期中,他们也将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观众的对话、互动以及后续的思考推进、完善研究,以期与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开幕当天,OCAT研究中心同时组织有线上“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工作坊”,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及特邀评委与入围的策展人/策展团队围绕各自的策展方案展开对话。最终评选将参照特邀评委的意见及观众对入围方案的反馈,评选出一份优胜方案,并于翌年在OCAT研究中心美术馆实施。

1-211206122G2T1.jpg

展览开幕现场

1-211206122HM06.jpg

“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工作坊”就展览展开对话

编丨艺讯网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展览信息

1-211206122S62T.jpg

OCAT研究中心|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展期:2021年11月28日–2022年2月20日

开幕及策展人导览:2021年11月28日 14:30–17: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

主办:OCAT研究中心

支持: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